供应链实践简史
1、分工模式实践
前工业化时代以来,专业分工愈加细化,相应形成的古典经济学和传统管理理论强调分工(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泰勒强调科学化、标准化的过程化管理理论也基于此而生。
工业时代的分工,因为信息沟通的局限性,内、外部信息连通性都比较差,更多强调单一岗位、职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和效率。专业生产领域内部竖向集成会向垄断趋势发展,而对于专业生产领域外部则隔行如隔山,生产连接性差,社会关联度低。
在追求单品效率和利润的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匹配度差,生产效率的提升与社会需求的增长不尽趋同,这就造成周期性经济震荡(经济危机)。
2、集成管理实践
供应链自古以来长期存在,无论是制造还是服务业,从产品到客户之间,存在着一个隐形的链条,将这个链条上的活动按照商业逻辑进行的归纳并管理,就形成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所以,供应链实践早先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形成,供应链管理理论是上世界80年代,在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出现的。
供应链管理本身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和优化。由于全球化视角下的现代企业的管理问题是跨企业、国界、宗教、民族的,已经不仅是经济领域问题还是社会化、全球化问题,传统的分工界限和信息隔阂被打破,供应商管理思想从分工管理转向集成管理。
3、内部供应链竖向集成
传统的集成管理局限于单一企业或卡特尔组织内部,其它的集成管理多是项目管理的零散需求状态,缺少长期性和紧密性的统筹。
随着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和专业领域的不断拓展,生产经营者首先发现,在新市场环境下,需求变化快,效率、成本、质量、服务的压力同时存在,传统专业化分工的优势不再,新的分工需要更优化的管理模式,集成化、精细化管理应运而生,各关联性要素都开始被纳入统筹。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首先源于企业内部,即从产品生产到销售的线性传导链条,早期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实践是以物和服务的流动为基础建立的,其后才涵盖了金融、信息的流动。应该说这一阶段是把传统的内部部门分工转向以产品和供需需求为导向加以整合的一个过程。
4、外部供应链横向集成
对单一企业而言,其在实践中逐渐发现行业甚至社会诸多市场分工都对新的产品生产提供了帮助。这就会形成横向层面的社会化合作,这一领域内,合作各方不再试图通过传统的资本控制绑附成紧密的利益体,而是通过密切的管理调控,把多类传统意义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松散状态的生产经营者们联系在一起,在生产关系上形成紧密配合,为社会提供适应时代需求的新产品,为社会需求提供服务。
这方面外部横向集成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形成了新的供应链管理概念。在横向领域早期出现的社会化供应链管理,也主要是以供需关系的链条调整形成的分类,包括了产品供需、服务供需、资金供需、信息供需等多个层面,他们构成了社会化的供应链体系,形成了新型供应链管理网络。